热门关键词:
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青海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旅游蓬勃发展,拉脊山看日出、同宝山看青海湖、岗什卡登山和户外徒步等火爆出圈。1月19日,本报记者邀请省人大代表、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委副书记、代县长张启峰,省政协委员、青海省康辉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杨成财,省人大代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油嘴湾生态文化景区负责人任臣义围绕“推动经济持续向上向好”为主题,共同畅谈感受,展望未来,为生态旅游带动下的青海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记者:2024年,青海生态旅游成绩斐然。积极构建 “一芯一环多带”生态旅游发展格局,青海湖景区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不仅完成了32项基础提升项目,投资10亿元建成环湖公路,还推出了多种特色旅游项目和服务。然而,在旅游旺季,部分景区仍面临交通拥堵、服务设施不足等问题。对此,如何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游客需求,实现均衡发展,有何具体建议和措施?
张启峰:随着游客需求的不断提高,只有不断提升景区配套设施和服务质量,才能保持旅游经济的持续增长。如刚察县而言,近两年刚察县把生态旅游建设作为旅游发展的载体和基础,持续推进生态观景点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提升改造,力争将圣泉湾生态体验区等三处景点打造成为3A级旅游景区,多点位打造文旅消费、牧家体验、生态科普、写生研学、夜间经济等沉浸式生态体验融合发展模式,使景区对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出来。同时,主动融入“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建设,打造具有特色观光、文化体验、生态休闲、户外运动等功能的高原湖泊生态旅游胜地,重点推进哈尔盖镇普氏原羚科普教育基地等四处特许经营点适度开展生态旅游或生态体验。另外,充分发挥内生动力,加强青海湖环境整治,全面排查“吃住行游购娱医”等旅游全要素的难点堵点问题,强化市场秩序综合治理,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设施配套,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相信以后的刚察会越来越美。
杨成财:青海文旅产业链条长、就业机会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强大,是构建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部分。然而也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例如青海湖的油菜花田美不胜收,由蓝天、白云、青海湖、油菜花和绿草地构成的多层次景观,是青海最迷人的风景,游客的拍照打卡最爱。但在布局和景观设计上缺乏整体性和科学性,建议做整体油菜花景区规划,以国际视野、生态视野、文化视野,通过整合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文化旅游发展等规划制定相应政策,理清生态保护、旅游发展和民生保障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政治生态引领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社会生态、经济生态全面发展。同时,建议以青海湖二郎剑景区为核心,建设多条景观廊道,连接东西南北四个不同主题景区,通过景观廊道的设计,将油菜花田与青海湖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创新旅游产品,丰富游客体验,增加游客停留时间,从而增加游客消费。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打造青海最靓丽的风景名片。
任臣义:作为一名乡村旅游从业者,建议加大对A级景区配套设施尤其是景区停车场、观光游步道、驿站的资源要素(土地)保障和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旅游主管部门加大对景区从业人员的外出培训力度,“请进来,走出去”,学习先进的经营管理和服务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提升服务质量,使全省的生态旅游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实现各景区的均衡发展,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记者:过去一年,青海随着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游客数量不断增加,那么,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生态旅游的品质和内涵,打造更具特色和吸引力的生态旅游品牌,代表委员们有何良策?
张启峰:2021年6月,习在青海考察时提出了“生态是资源和财富,是我们的宝藏”的重大要求,刚察县时刻牢记嘱托,锚定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建设,严格按照“要搞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利来国际app在确保生态持续向好的基础上,积极改造提升。我们在积极谋划建设青海湖鸟岛生态观鸟区和昆仑文化主题公园,积极拓展观鱼放生、生态研学、科学考察、寻根昆仑、民俗体验等旅游新业态,让刚察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冰天雪地,更好地转变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对标游客“吃住行游购娱医”等需求,我们要继续开展餐饮、住宿行业提档升级,全面提升游客接待服务能力和水平;开展民族文化展演、藏餐体验、夜间经济等浸入式体验,不断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提高游客体验感和融入感,让刚察成为宣传青海民俗文化的重要窗口。同时,主动融入我省“一芯一环多带”旅游发展格局,把刚察生态旅游放在全省、全州旅游大盘子,准确定位,共同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做大做强刚察生态旅游品牌,让刚察成为环湖旅游的重要支撑点,加快刚察旅游事业高质量发展。
杨成财:青海是大自然的宝贵馈赠,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包括山水林田湖草沙冰、雅丹地貌、盐湖景观、暗夜星空等多元生态景观。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不仅构成了青海独特的风景廊道,也为生态旅游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每一个青海人都肩负着保护生态的责任和使命。通过科学规划,我们可以将这些宝贵的资源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近年来,青海湖、祁连山、三江源等地逐步展现出其作为生态旅游大景区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寻自然之美。随着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的不断推进,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大众旅游生态化,生态旅游大众化的重要性。以骑行、摄影、研学、徒步、自然教育、自驾等等多类型的生态旅游产品,来满足不同市场需求。
任臣义:未来,我们要更加深入挖掘青海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内涵,结合当地的民俗风情、历史文化等元素,以旅游为载体,文化为内涵,开发更多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的旅游产品和项目,打造丰富多彩的沉浸式微演艺,积极发展夜经济,打造一批富有带动性、辐射性和示范性的旅游消费集聚区。同时通过景区电子屏、宣传栏或广播等手段加强生态旅游的教育和宣传,提升游客的环保意识和文化体验,打造具有青海特色的生态旅游品牌。
记者:尽管青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其产业融合的深度仍有待提升,各产业间的协同效应尚未得到充分展现。那么,如何进一步深化产业融合,推动生态旅游、清洁能源、特色农牧业等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促进各产业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协同创新,从而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呢?
杨成财:文化旅游产业是促进产业融合与创新的关键平台。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中,可以促进文化与农业、体育等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开发出更多创新和引人入胜的旅游项目和产品,以满足游客日益多元化的消费需求。青海清洁能源资源丰富,如太阳能、风能等。在生态旅游景区,可以大力推广使用太阳能路灯、电动汽车充电桩等设施,不仅能降低景区运营成本,还能向游客展示清洁能源的应用,增强游客的环保意识。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整个产业体系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还能将其有效转化为旅游收入,既能减少对景区环境的污染,又能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实现生态旅游与清洁能源的双赢。
张启峰:产业融合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但目前青海各产业之间的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融合模式单一、协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从我省广大的农村牧区实际出发,我们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景区景点联农带农机制,积极鼓励村集体经济、农牧民群众通过资产入股、就业创业等多种形式,让农牧民群众与景区景点成为利益联合体,不断丰富景区景点服务新业态,满足游客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同时,让文化赋能,举办好各地各类具有影响力的大型文体活动,为当地旅游事业注入更多的文化元素。积极研发具有本地特色、民族特点的文创产业,不断丰富文旅产业新内涵。立足本地产业资源,健全“农牧搭台、文旅唱戏、体育参与”的“文体旅农商”融合发展新模式,打包当地特色农畜产品、旅游资源,依托对口帮扶优势,加强对外宣传推介力度,整体营销本土资源禀赋,协同发展。
任臣义:互助是青海夏凉蔬菜的主产区之一,我认为可以由政府牵头,联合生态旅游、特色农牧业等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成立产业融合发展联盟。通过联盟搭建交流合作平台,促进各产业间的信息共享、技术交流和项目合作,共同攻克产业融合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同时,加强对产业融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高校和职业院校可以开设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既懂生态旅游,又熟悉清洁能源和特色农牧业的专业人才。同时,通过开展培训和交流活动,提高现有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咨询热线
0755-54690885